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

中國室內設計的裝飾手法

室內是人們重要的生活環境,室內設計與裝修必然要受上述觀念的影響:
  一是嚴格的等級制。中國
室內設計在室間範圍、結構形式、斗拱型製、色彩選用等方面均有嚴格的等級界限。 《禮記》說,春秋戰國時,“楹(柱),天子丹(紅),諸侯黝(黑),大夫蒼,士(黃)”,說明早在春秋戰國,就對建築的用色作了明確的規定。
  二是明確的秩序感。即在佈局上明確表示尊卑、貴賤、長幼、親疏等地位,區分輩份、年齡、性別等差別,讓空間佈局、家具配置為倫理觀念所支配。其表現是強調佈局的嚴整性,注意軸線的作用:主要空間和主要家具大都位於軸線之上。次要空間和次要家具則依次分列至兩側。
  三、人文意識
人文意識涉及對人的基本看法和態度。在古代中國,集中表現為重道德、助人倫和敦教化,並以儒家倡導的“治國、齊家、平天下”為最高標準。
中國
室內設計充分體現了這種意識,其裝飾內容和載體大多都有教化的意義。以漢代壁畫為例:漢文帝三年(公元前177年)在未央宮承明殿繪製《納諫圖》,意在表明皇帝應該聽取臣民的意見;漢宣帝在麒麟閣繪有包括霍光、蘇武在內的11人肖像,意在追懷功勳卓著的大臣;郡府廳堂壁畫,有歷任官員畫像,注其清濁進退,以資借鑒;學堂壁畫有孔子的七十二弟子,意在為學子樹立學習的榜樣。
貫穿人文意識的載體極多,除上述壁畫外,尚有雕刻、匾額、楹聯、書畫以及掛屏、鐘鼎、銅鏡、文房四寶等。在上述種種載體中,匾額、楹聯等尤有特色,它們既能從形式上供人欣賞,又能從內容上起到警世、激勵、自勉、烘托和點題等作用。
  四、審美習慣
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,中華民族形成了不少與其他民族不盡相同的審美習慣,如注重完整性、喜歡情節性,偏愛含蓄性等。
這些審美習慣,在中國
室內設計中有多種表現:
一是空間形式大多完整無缺。中國傳統建築的平面多為矩形、圓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和十字形。很少使用不規則的形狀,也不習慣在完形中隨意“砍”掉一塊或'貼”上一塊的非完形。
在多個空間組合時,喜歡形成序列,就像寫文章,必有起承轉合,有頭、有尾、有高潮。
二是空間分隔常常“隔而不斷”。在空間分隔方面,多用虛擬分隔,以取得似分非分,似斷非斷,隔而不斷的效果。中國
室內設計環境中的碧紗櫥、落地罩、飛罩、屏風、博古架、帷幕等極有特色,為外國室內設計環境所少見,其最大特點就是“隔而不斷”,並有很強的裝飾性。
  三是喜歡採用言蓄的裝飾手法。中國室內設計的裝飾手法,最能反映人們偏愛含蓄、不喜直露的習慣。
傳統的建築中常用蝙蝠、鹿、魚、鵲、梅等圖案。原因是“蝠”與“福”諧音,可寓有福;“鹿”與“祿”諧音,可寓厚祿;“魚”與“餘”諧音,可寓“年年有餘”。
傳統建築中還多用“梅、蘭、竹、菊”、“歲寒三友”等圖案。這是一種隱喻,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態特徵,附會人事,讚頌崇高的情操和品行。用竹是因竹有“節”,寓意人應有“氣節”,用梅、用松、是因梅、松耐寒,寓意人應具備不畏強暴、不怕困難的品格。
  象徵和隱喻是相似的。在中國
室內設計中用“石榴”象徵“多子多孫”;用鴛鴦象徵“夫妻恩愛”,用松鶴象徵健康長壽等手法極為常見,都是託物寄情、寄志,用以表達美好的意願。
裝飾中還有以數字表達某種含義的,如以“十二”表示十二個月,以二十四表示二十四節氣等。因此,許多建築的開間數、踏步數,都不是隨意確定的。中國素有崇尚“陽數”(奇數)的習慣,並以“九”為最尊貴,故在宮殿建築與裝修中,常常選用九字或九字的的倍數。
室內設計公司 室內設計作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